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期刊列表

标题: 作者:   关键词:    
  • 从出土文献看《安世房中歌》的乐歌属性
  • [摘要]《安世乐》《安世房中歌》的乐歌属性,向有争议。西汉晚期宗庙编磬有铭文“安世右高”,“安世”即《安世乐》,“高”即高祖寝殿。汉制“日祭于寝”,可考知《安世乐》乃寝殿祭祀乐歌。《西清古鉴》有“孝武西园安世榣钟”,据“东园匠”“东园主章”等职官和西汉诸陵考古钻探成果,可知“孝武西园”即武帝陵园外侧西北部的寝园,武帝寝祭亦用《安世乐》。西汉寝祭和庙祭各有其乐歌,前者今存于《安世房中歌十七章》;后者即《汉书·艺文志》所载的“宗庙歌诗五篇”,今存于《郊祀歌十九章》。哀帝罢乐府,“《安世乐》鼓员二十人,其十九人可罢”,这些鼓员“朝贺置酒,陈前殿房中”,“房中”即寝,此《安世乐》仍属于寝祭乐歌。《安世房中歌》第三章有句曰“乃立祖庙”,因《房中祠乐》最初用于前殿后寝的栎阳宗庙,言“祖庙”兼指庙和寝,不改其寝祭乐歌的属性。
  • 李骜
  • 全文[ PDF 1834769.0 MB ] 2022.5(11):169-176  共有 239 人次浏览
  • 扬雄赋序的生成及其文学史意义
  • [摘要]扬雄赋序的历史原貌值得再加审视。《汉书·扬雄传》班固标明“扬雄自序”以别于他的赞述,划清了与“史辞”、史官改写的界限。《自序》为晚年所作,叙录主要著述缘由宗旨,其中“四赋”及其序文时间与叙事不衔接,应源于当年创作上奏留存的副本,绾合了不同时代的新旧材料。《七略》记载“四赋”上奏时间有误,但有《汉书·成帝纪》佐证,可知确为扬雄元延年间写作,并奏闻朝廷。扬雄赋序开创了第一人称叙述、序赋一体的书写体式,前序后赋,代表了早期赋序生成的特点,杜笃《论都赋》序、班固《两都赋序》证明了这一传统。《七略》保留的“待诏臣雄上”的奏文,与扬雄《自序》互证,赋序并非晚年补作,则作者赋序西汉有作,而非“始于东京”,显示了扬雄赋序重要的文学史意义。
  • 熊良智
  • 全文[ PDF 1695406.0 MB ] 2022.5(11):177-184  共有 240 人次浏览
  • 隋代文学南北融合的观念与历史
  • [摘要]《隋书·文学传序》对南北文学的论述,构成了中国文学史“南北融合”论的基础。现代学者的质疑,揭示了“南北融合”论出于初唐史家建构的“观念”性质。综合考察隋代文学南北融合的文学史进程,可以描绘出“观念”背后的“历史”:周人在文学上尚质而轻文,明确颁行反对南朝文风的文化政策,这既是平陈战争动员的需要,亦是打压山东士族的政治现实所促成;旧齐文士多受南朝文风影响,在东西对峙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之下,不少人回归乡里,造成学术和文学的地方化,由此,在反思南朝文风的同时回归本土的汉魏旧传统,展开了南北文学的曲折融合;陈人入隋后自藩府到秘书省的任职轨迹,彰显出其寄生于皇权的特质,南朝绮靡之风在北方京洛得以存续,却未能熔铸开新。《隋书》撰者多为齐人,《文学传序》以南北文风对立且并行,具有为北方文化争正统的意味。南北双向融合的审美理想,掩盖了北方效法南方文学这一单向的历史进程,南北融合“观念”的形成,正是从其遮蔽的“历史”中衍生而出的。
  • 马铁浩
  • 全文[ PDF 1789854.0 MB ] 2022.5(11):185-195  共有 179 人次浏览
  • 论唐代燕射乐曲、歌辞归类及相关问题
  • [摘要]郭茂倩《乐府诗集·燕射歌辞》中未收唐代燕射歌辞,这极易造成唐代没有燕射歌辞的误解。事实上,唐代燕射歌辞大多被郭茂倩归入《乐府诗集·近代曲辞》中。郭茂倩之所以未将唐代燕射歌辞收入燕射歌辞一类,既是因为唐代燕射乐中杂入新声俗乐,表演仪式性减弱、娱乐性增强的缘故;也受到两《唐书》编纂者在唐代音乐史料取舍上追求纯雅的修史观念影响,认为唐代燕射歌辞达不到“以雅制乐”的燕射歌辞标准。另外,将大量唐代燕射歌辞归入近代曲辞,又正好符合其对近代曲辞的定义。
  • 郭丽
  • 全文[ PDF 1689676.0 MB ] 2022.5(11):196-203  共有 131 人次浏览
  • 从“评诗”“品味”看袁枚持论的民间立场
  • [摘要]清代性灵派领军人物袁枚,出身城市贫寒之家,其诗学思想、美食观念中的“窭人子”底色和“草茅”心理、对“天籁”“本味”“口头话”的推崇,还有“性情”本位主导下的去经典化、去程式化、去学术化,都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。诗论家与美食家相兼,构成袁枚诗学言说的显著特色,在“评诗”中融入“品味”,以“品味”“评诗”。在此,我们将其“评诗”“品味”予以通观,以期对袁枚有一个更加丰富的认识,亦可进一步认识清中叶性灵文学思想的民间基础与平民化诉求。
  • 石玲
  • 全文[ PDF 1697566.0 MB ] 2022.5(11):204-211  共有 174 人次浏览
  • 王国维《颐和园词》考论
  • [摘要]《颐和园词》创作于王国维寓居京都期间,罗振玉激赏并为之手写付印。在流传过程中,依次形成了《颐和园词》手稿本、铃木本、罗印本、壬癸本、壬癸订本和集林本六个版本,见证了王国维六次斟酌修择的过程。经过《艺文》《壬癸集》《诗苑》《甲寅》等转载,此诗声名渐著。王国维与铃木虎雄往返讨论,充分彰显了此诗的思想艺术特点。《颐和园词》虽总体是一曲哀悼清亡的挽歌,但其中隐含着对慈禧的批评,借助其拟作而未完成的《东征赋》的基本思路,并与《隆裕皇太后挽歌辞九十韵》对勘,可一窥其对朝代兴废规律和深沉原因的探讨。梳理《颐和园词》走向经典的历程,可以更全面勘察王国维、颐和园与《颐和园词》在文学、政治和历史上的深刻关系。
  • 彭玉平
  • 全文[ PDF 1709645.0 MB ] 2022.5(11):212-223  共有 155 人次浏览
 1  2  3  4